今天是{{now|date('yyyy年MM月dd日 EEEE')}}

涵江区大洋乡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新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5-08 08:10 信息来源:湄洲日报 访问量:

| | | |
       大洋乡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流转千亩土地,依托科技升级枇杷产业链,打造气候特优品牌,深挖红色文旅资源,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涵江区大洋乡林间地头一派繁忙。

  今年以来,素有“红色粮仓”美誉的大洋乡,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遵循市场导向,依托自身“绿色家底”,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新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以商招商拓市场

  晨曦微露,龙江溪点点银波撩人心弦。溪畔的大洋城乡融合农场里,特色农作物长势喜人,瑶山村的菜农们早已在其间忙碌开来:他们有的在管护榴莲蜜薯,有的在弯腰采收豆荚,还有的在分拣叶类菜……等候在旁的货车满载后,顺着山间公路运往福州、上海、苏州等地,48小时内即可上架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季节美味。

  “这里峰峦连绵,泉甘雾多,土壤肥沃。千亩连片的农田,吸引我们来这里投资农业项目。”福建三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们共投资1300万元,在瑶山村承包了300亩土地,每年种植一季从日本引种选育的“绿宝大蚕豆”,亩产可超1000公斤,亩均收益8000元左右。项目不仅给当地带来资金和技术,拓展的农业观光、研学教育、果蔬采摘等业态还引来人流,为村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月,德州薯之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榴莲蜜薯种植项目也在瑶山村落地,流转土地200亩,亩产超3500公斤,市场前景可观,促进了农村闲置劳力在家门口就业,受到群众好评。

  “村企让我在家也能实现增收。”村民吴其杜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今年70岁,原来家中的十几亩地大多已撂荒,既心疼又着急。得知村企需要流转土地,他第一时间参与流转10亩,年可收取租金5000元。此外,他种植的三四亩玉米、油菜籽年收益1万元左右;老伴在村企当农工,年可领2万多元工资。这样,他和老伴在家就能受益4万多元,如今小日子过得富足又快乐。

  曾几何时,地处偏远山区的瑶山村因产业停滞,导致村集体经济依赖“等靠要”,靠天吃饭的村民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穷则思变。该村党支部书记柯芳勇告诉记者,2023年,村办企业莆田市优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引进万杉企业、涵江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等5家企业,流转土地千亩,引入种植玉米、西瓜、南瓜等农作物,进一步丰富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30万元。

  这是大洋乡以商招商激活“一亩三分地”,实现农田四季轮作,让土地生金、产业成链的生动写照。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该乡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好项目落地,推动全乡产业多元化发展。同时,探索“跨村联建”模式,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我在大洋有亩田”活动,深挖“一地多用、科学轮作、高效轮作”,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农业效益,做强富民产业,为全乡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山中蜜果”鲜“出圈”

  “要问枇杷哪家强,我最喜欢的是大洋。”刚从市区驱车到大洋体验采摘乐趣的市民肖敏敏,带回十几箱枇杷分享给亲朋好友。她说,大洋枇杷个大味甜、果肉细腻、汁水充沛,这种新鲜劲真棒。

  大洋乡枇杷产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与沉淀,全乡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以“解放钟”和“白梨”两大类为主,主要分布在可山、院埔等村,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这颗“黄金果”是福建省首批枇杷气候品质认证产品,品质认证等级为特优级。

  时至5月,院埔村漫山遍野仍挂满金黄色的枇杷,果农们在林间架梯采摘,干劲十足。挑选、装箱、上车,一箱箱精选优质枇杷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该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赖云炜说,全村有400余亩枇杷、银杏种植园。为进一步提升枇杷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种植户们在科技特派员帮助下,嫁接培优“三月白”“莆华白”“贵妃白”“香妃”等优良品种,形成早熟、中熟、晚熟三大系列,品种结构不断完善,呈阶梯次成熟上市,市场供应期有效延长。今年,该村计划投资100万元对枇杷种植园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以科技手段优化种植结构,持续巩固和提升福建省首批枇杷气候品质认证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立足资源禀赋,大洋乡因地制宜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放大“特”的优势,提升“产”的效益,在琼峰、坂洋、兔洋、霞洋等村建成优质生态茶园,引进种植优质柑橘新品种,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托起“舌尖上的幸福”。

  “红绿辉映”引客来

  “五一”期间,大洋乡迎来客流高峰。游客们或漫步山林,欣赏汉堡岩等奇特景观;或走进闽中司令部纪念园,探寻红色足迹,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或来到车口知青农场,体验知青岁月的独特魅力……这方红色热土,正以解锁“诗和远方”的全新打开方式,再度成为人们的视野焦点。

  在瑞云山森林公园,“共享茶摊”成为网红打卡点。记者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每隔百米便能看见摆放于林间、溪畔、观景台上的茶座。游客们围坐煮茶论景、听风观云,在茶香与负氧离子交织的氛围中,品四季仙果,享受惬意时光,感受大洋之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假期的茶摊火爆,她每天要烧20多桶山泉水。

  共享茶摊不是噱头,而是撬动大洋乡全域旅游的支点。距离茶摊不远的闽中支队司令部纪念园,成为游客的“第二站”。当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相遇,碰撞出独特的体验张力,添活力、涨人气。从福清来的游客陈忠楷说:“我们上午在茶摊做团队拓展,下午到红色教育基地上党课,‘松弛感’与‘使命感’结合得很巧妙。”

  大洋乡党委书记姚恩开表示,假期旅游热潮,是对大洋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验。近年来,该乡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深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与自然资源,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围绕“一心一带一路”空间布局,将闽中支队司令部纪念园、瑞云山森林公园、车口知青农场等多个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集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知青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来了能“坐得住、留得下、带得走”。

  从“看天吃饭”到“点绿成金”,从“单一农耕”到“多元业态”,大洋乡群众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幅“山上有果、田里有粮、林下有药”的产业兴旺新画卷正在闽中红色土地上徐徐铺展……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林建华 陈少希 林婷

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