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国发挥自身优势,义务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等;徐国喜退休后专注理论宣讲,以深厚学养赢得赞誉;朱桂清退休后,热心助力小区管理,实现治理效能与居住环境“双提升”……一批批有丰富经验、有情怀的老同志将“所能所愿”与“基层所需”紧密相连,一幅银发人才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正在莆阳大地上徐徐展开。
市委老干部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和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回信精神,打造“银耀莆阳 共绘社区治理同心圆”工作品牌,大力实行“164”工作法,通过“四心四有”措施,引导广大“银发人才”发挥独特优势,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绽放银龄之光。
真心挖掘 让“银发人才”有合力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滋润。建设这个图书馆,就是希望家乡的孩子们也能阅读到各类好书,看见更大的世界。”谈及建馆初衷,东庄镇“坐忘”图书馆创始人林金队说道。
怀着“让乡村孩子读上好书的朴素愿望”,拥有50年党龄的林金队返乡后,积极响应,主动加入“银发人才库”。他怀揣关爱下一代成长的赤子之心,投身乡村“第二课堂”建设,用自家房子建起民间图书馆,让书香浸润乡土。该图书馆成为附近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好去处。
这是我市精准挖掘人才、汇聚银发合力的生动缩影。我市发动退休干部党员到村(社区)报到,通过个人自荐、涉老组织推荐、群众举荐等方式,600多名像林金队这样有丰富经验、专业技术和群众基础的老同志加入了“银发人才库”。他们发挥自身在科教文卫、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党建等方面的优势,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基层治理舞台上的亮丽风景线。
精心构筑 让“银发人才”有平台
“你们的调解专业又高效,感谢你们。”日前,在荔城区西天尾镇特色主题调解室,一起土地纠纷得到化解,东星社区的居民向老党员曾先锋道谢。就在前不久,曾先锋接到求助后,联动相关部门,高效化解了这起纠纷。
年过七旬的曾先锋从事调解工作已有30余年,退休后依然活跃在基层调解一线。近年来,他依托乡镇特色主题调解室这一平台,累计参与化解工伤赔偿、邻里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根调解员”。
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的“郭景国老党员工作室”是全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义务咨询室,已成为关爱青少年成长的暖心港湾。“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有了品牌标识、活动阵地、配套制度,工作起来更加科学规范。”老党员郭景国以工作室为载体,开通24小时“心灵热线”,义务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并走进学校、乡村、社区开展宣讲百余场,用真情与热心守护孩子们成长。文献社区入选全省首批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
“我们大力推行‘164’工作法,即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基层党建、居民自治等六项重点任务,用好银发人才发挥作用基层联系点、老党员工作室等4个平台,发挥老同志‘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为离退休干部助力基层治理搭建广阔舞台,让老同志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市委老干部局党建活动科科长廖元国告诉记者。
据介绍,当前全市共有148个老党员工作室、6个银发人才基层联系点,精准对接银发人才和基层所需,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潜心激发 让“银发人才”有作为
昨日,记者走进市区文献广场小区,崭新的健身器材区传来阵阵欢笑声,老人在伸展筋骨,孩童在嬉戏玩耍。
这个地处城市中心地段的拆迁安置小区,此前绿化率低、居民活动空间受限,改善居住环境成为大家共同的期盼。“群众盼的事,就是我们要干的事。”太平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陈金宝告诉记者。在他的带动下,一批退休老党员主动作为,挨家挨户收集民意,多次召开协商会议,最终推动小区盘活闲置空间,完成路面硬化、修建老年活动中心、规范施划百余个停车位等系列改造项目,显著提升了小区的人居品质与治理效能,赢得居民广泛好评。
翁国良发扬老党员本色,扎根社区、默默奉献,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张荔华践行优良家风,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小区治理的生动实践;黄国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盘活闲置资源,让安置小区旧貌换新颜……如今在莆田,越来越多有一技之长、甘于奉献的老同志活跃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
据介绍,我市将持续擦亮“银耀莆阳”品牌,激发“银发动能”,为实现“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注入银发智慧和力量。 全媒体记者 杨屹
附件: